来源:
@jason_chen998
币安上周发布了存储链Greenfield白皮书
,但是没有看到掀起行业很大热点也并未反应在币价上,对于存储领域研究的不多, 主要是这个赛道玩家太少以Arweave、Filecoin为主,但是存储绝对是区块链领域最重要的赛道。
先帮大家来梳理一下整个存储体系的轮廓和历史,便于接下来的了解。一直以来有一个比较争议概念,在web3中很多朋友会将存储划分为两层:链上存储(区块链、IPFS等)和链下存储(AWS、本地数据库等一切异端)。
更合理的划分应该是三层:链上存储(区块链)、去中心化存储(IPFS等)和中心化存储(AWS、本地数据库等)。
大家经常会将去中心化存储和链上存储混淆,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账本,其本身也具备数据存储能力,但是我们目前广义所说的不论NFT还是Mirror这些内容的上链并不是存在区块链上。
因为为保证数据不可篡改每个全节点都需要进行备份,有1万个矿工时,即使为了存储1MB的信息也会全网消耗掉10GB,这非常的不划算,于是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将数据存储在链下,然后将链下存储地址放到区块链中进行索引,以NFT为例,可以看到metadata是索引到了一个ipfs的链接,打开后则是一个文件夹。
这里就要给大家扩展一下IPFS,它是一种内容寻址的点对点分布式存储系统,
与内容寻址相对的就是地址寻址,比如我们将照片存在云盘中,在下载时则电脑需要知道该照片的IP地址和域名,从而才能在对应的地方找到数据,但是若该复制不存在或服务器关闭则文件也丢失了。
但是也许有人之前下载过这张照片存在电脑里,不过你的电脑却不知道对方是有这个照片的, 所以解决去中心化存储的问题就需要解决掉通过内容检索而不是地址检索
,这样你不需要告诉电脑从哪里获得照片,而是就告诉电脑你需要的照片长啥样,然后电脑就到处问谁手里有这个样子的照片呀,有的话发我一下。
但内容又可能非常大,直接暴力检索非常耗时,于是 将文件内容进行hash运算后再将hash值作为文件名存储,这样就可以非常快速的仅检索与该照片hash值一样的其他hash值,找到后再让对方把他的照片发我一份,这样效率就会很快
, 以上就是IPFS的大概原理,存储经历了中心化、多中心化和去中心化三个阶段。
所以IPFS虽然思想上和区块链很像,但本身和区块链没有直接关系
,但若想稳定运行则需要很多用户贡献他们的存储空间和网络成为节点,于是后面的Filecoin受到比特币的启发,是架在IPFS之上的一个激励层,来为存储数据的节点进行激励。
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的是 不论什么方式的存储最终还是存在物理硬盘,去中心化存储是一种共享经济,拥有空闲硬盘资源的人可以将其贡献出来。
算力共享这个在很早玩客云、极路由也已经玩过了不过一地鸡毛。
但Filecoin毕竟是IPFS出现后再架上去的一层用于激励存储服务商,但是 Arweave则将存储和链融合的更加彻底
,它专门开发了blockweave,相比于传统的blockchain一前一后的链式结构,每个块都链接到下一个块和上两个块:一个前面的块和一个历史的召回块,节点在出块时必须进行访问证明。
这和pow计算证明不一样,通过可以访问blockweave历史中较旧的随机块,从而可以挖掘新块获得奖励,这样存储着稀有区块的矿工就可以在长期获得更大回报,通过这一套机制从而尽可能让节点多存储历史数据,也不会像POW那样消耗大量资源, 所以Arweave的原生性和永久性要高于Filecoin。
刚才说过区块链本身也是具备信息存储能力的,也有人称区块链为去中心化数据库,但是实际上 区块链最重要的职责是承担记录交易的去中心化账本而不是数据库,存储大量数据在职责分工上不是区块链的核心。
如果将区块链比作电脑,虽然也有内存可以存储少量数据,但是更需要有外接硬盘来存储大量数据。
而不是全部一股脑塞到内存中, 所以去中心化存储就承担着外接硬盘的职责,只要保证存的东西可以和电脑与内存交互且不变即可。
如etherscan中可以看到以太坊的每笔交易中的Input Data就是被写入区块链中的信息,但是也只能是简单key value类型的字段数据,所以还是需要接一个外面的“硬盘”去补充。
以上就是对整个存储体系和Filecoin与Arweave这两个去存龙头的原理讲解,
这么说完大家应该非常深刻的意识到去存在区块链中的重要与互补性。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币安要成为入局者的原因之一,如此之大的赛道且竞争头部效应如此集中,币安这种体量进入理应会掀起轩然大波,但是却几乎没啥动静。
我认为 主要原因是:
1. 存储是离用户很远的下面一层,用户很难感知和理解到
,而且目前存储也都是toB再toC,如Mirror接入了Arweave,我们在mirror写文章,但是我们却不知道存在了Arweave;
2.Greenfield白皮书宣布那天恰好 撞上了Nostr这个大热点
,和汪峰一样挺不赶巧;
3. 存储赛道,尚未爆发;
存储的前提是要有内容,但现在web3应用层匮乏没内容生产源呀
,比如最大的赛道defi这压根和内容没一毛钱关,NFT赛道和内容沾点边但也没多大,就是一个小图片要存, 思来想去要像web2一样有大量“内容存储”场景的应用在web3还真没出来多少,所以存储赛道离用户远且少。
但是随着web3的应用层爆发,产生大量具有C端互动性的UGC产品,则自然会涌现出大量内容存储的需求,所以终局我们是能看到的,但是问题就在于到达终局过程的里程碑我暂时看不到,这里分享一下我的 投资逻辑:
如我在此之前对于LSD赛道进行分析后,进行推演,随着以太坊切至POS,首先如Lido等这些低门槛质押服务商会涌现,从而出现大量验证节点,但是运营商中心化则会极大的损害以太坊网络安全性, 所以终局是一定要解决运营商中心化问题
,终局看到后,我再找到3个里程碑。
20的信标链上线,22的POS合并,23的上海升级, 找里程碑的目的是让你对终局到达的时刻有心理预期,以及找到合适入场的机会,否则埋伏太早会苦等几年
,2023上海升级提款后极大的激发质押热情,从而运营商中心化问题暴露, 所以上海升级前半年是入场好时机
,否则2020第一个里程碑入场这两年就干等着。
去存的终局可以看到,但中间的里程碑我还看不透,不过随着基建完善,以及我也看到了 今年socialfi等应用层开始卷
,我认为这个终局来的不会太晚, 也许可以尝试少量布局去存的相关资产,不代表投资建议,大家DYOR。
好了回到Greenfield,如开头所说它的生态是围绕用户的 三位一体架构:BSC链、Greenfield和dapps。币安有交易链,再来存储链,开发者基于这两个所开发出的dapp则自成体系,并且Greenfield是一条侧链,有一条和BSC原生的跨链桥,均使用BNB作为代币,这一套组合拳打出去币安生态就完整了。
用戶喜愛的交易所
已有账号登陆后会弹出下载